另一方面也启发我们深思:如果资本主义现代性本是西方文明结出的果子,并且越来越成为苦果,那如何能够从西方文明中寻求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之道? 重启古今之争,从西方古典文明中寻求治疗现代性疾病的药方,似乎是一个重要思路。
On Freedom And Justice:Confucius' Idea of Freedom and Its Basis of Justice Theory Abstract: Benjamin Constant's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liberty of the ancients and the liberty of the moderns logically contains a universal concept of "liberty" or "freedom" as an upperseat concept. The connotation of it is that the behavior of individual volition allows no one to interfere within the just norms of a society. According to this universal concept, Confucius had his own concept of freedom. This idea of freedom is not that of the spiritual realm theory, but that of the human nature theory. "The behavior of individual volition allows no one to interfere" is the subjective dimension of this idea of freedom, that is, the individual subject has natural free will. "The just norms (礼li) of a society" is the normative dimension of this idea of freedom, that is, it is based on Confucius' theory of justice. That is to say, the normative conditions of freedom come from the two principles of justice, namely, the principle of righteousness derived from the spirit of universal love (benevolence) (仁ren) and the principle of suitability (义yi) adapted to the basic way of life in a specific era. Therefore, Confucius' idea of freedom has two levels, namely, to abide by the norms is conservative freedom, while to rebuild the norms is constructive freedom. Keywords: Confucius; Idea of Freedom; Theory of Justice 《四川大学学报》英文摘要: 贡斯当讨论的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逻辑地蕴含着一个观念:存在着一种作为上位概念而涵盖古代自由与现代自由的普遍自由概念。[90]《论语注疏·卫灵公》,《十三经注疏》,第2516页。
自由是主体的意志行为,主体的意志即自由意志。博爱情感是普遍而抽象的。且不说我是否匹夫,将自由意志观念归结为仁,既不确切,亦不充分: 1.仁首先是一种情感,而非意志,正如爱是一种情感,而非意志。[45]《左传·僖公二十八年》。[132] 这里的立权经义等,都涉及礼即社会规范的正义问题。
[②] 李海超:《儒家自由观的新开展》,《当代儒学》第12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25页。博爱是韩愈的用语博爱之谓仁[34],孔子谓之泛爱[35]。君子如何教以孝?不是要一家一户地走到,天天见面教人行孝,而是以身作则行孝道,为天下做表率,就能使天下为人子、人臣者知道孝悌父兄、尊敬君王。
即使父母去世以后,还能够谨慎地修养自身,不给父母留下坏名声,这才叫终身行孝。中国古代忠孝一体的思想有其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基础,家国一体的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决定了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根基,家族的血缘伦理上升为治国礼法。意思是说,治国平天下要务本,而本就是孝。孝悌为做人之本,是实践仁道的基础,也是包括仁在内的诸德之本。
孝为德本还见于《南齐书·文惠太子传》。出门而使,不以或为父母忧也。
【原文刊登于《伦理学研究》2022年第3期】 进入 韩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曾子学派 孝本论 。曾子学派的修身其次落实在修心。君子事亲孝,所以能够忠君。孝道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一种纽结,成为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特征。
故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长。《吕氏春秋·孝行览》当为曾子学派学者所作,一开始就说: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就积极作用而言,孝道是以血缘亲亲为基础,以家庭伦理为载体的一种道德规范,具有超越性和形上性,成为人们追求参赞化育、天人合一理想之境的基本途径,能够安顿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国人的一种安身立命之道、终极关怀之道,贯穿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过程。
孝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以移孝作忠的方式加以推行。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爱莫大于爱亲,故孝为德性之根本。忿怒其臣妾,亦犹用刑罚于万民也。
六、孝本论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曾子学派以人对父母的血缘亲情这种源于天然的本性为基础,发展了以孝为核心的伦理体系,将其扩展到社会政治各个领域、各个阶层,构建起以孝为道德之本为体,以孝为修身之本、教化之本、治理之本为用,体用不二,互为涵摄,不可相离的孝本论体系。《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礼记·祭义》通过乐正子春之口引曾子讲全身: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后汉书·韦彪传》载:夫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源于孝道,揭示和奠定了孝在古代道德教化中的地位。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
《中庸》云: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韩非子·显学》曰: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与臣言,言事君……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谓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身不善而怨人,不亦反乎。因此,《孝经》为历代儒者所重视,获得不断诠释和发展。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孝经》为曾子学派的代表作,集中阐发了孝本论。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这里从人君和人臣双向角度来论忠孝,认为古代圣王的教化是既要考虑通过忠孝实现人君人亲之欲,也要通过显荣实现人子人臣之愿,并不是后来一味地从君父角度强调的忠孝,而忽视了人臣显荣之愿。
通过孝悌实践,仁道才能实现。《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云:夫仁者,仁此者也。
按照本章意思,圣明的君王以孝治天下,要做到小国之臣不敢遗忘。《大戴礼记·曾子立孝》曰:孝子善事君。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孝本论的形成是孔门人生哲学的一大变化。
我们的身体是父母所生,父母完全给予了我们生命,我们就要完全地回归天地,让父母的这部分遗产得以保全,这就叫孝。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可见,治家、治国、治天下都离不开孝,要靠行孝来实现,这就是孝治的精义。孙中山先生曾说:讲伦理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后来有子思孟子,其传亦永远。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
它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孟子、宋明理学都有重要影响,在儒家道统和学统传承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影响既远且大。曾子学派把孝看成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